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意思?

7秒前 328阅读

  《濂溪世家譜》跋 2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餘自束發受書,讀周子《通書》及《愛蓮說》、《巧拙賦》。想元公之品概,轢雲霞而上矣,竊嚮往焉。

  辛卯歲,承乏是幫,每朔、望潔誠拜謁,接翰博君與諸年契天太極亭,所言論者彬彬乎!理學家聲逈非他族可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乾隆三十七年四月內,後裔周芬、周源裔、周文盛等 ,攻周彬造譜冐宗。吊譜質對,真贗立判,的屬舊物,然後迭遭後變,間有殘遺落者,審結立案,又以善本呈閱。

  餘於退食之暇,複將《周氏世牒》,因端竟委,逐一披覽。竊歎曰:『根深者枝茂,源遠者流長。』余于周氏信之矣!始基於後稷,自歸仁公傳至周子,一大鐘靈,先聖先賢之後,發祥烏有已乎,因書發歸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乾隆壬辰夏四月 奉直大夫 知道州事 上元薑國城拜手

  九江一派 29

  綸公自宏治十六年奉檄移居九江守墓,子孫已有十六戶,乾隆三十年,撫憲學台清歸祠田,查明守祀嫡裔。本且儒學每年造報嫡裔戶口清冊,詳送各憲衙門。又奉憲勒有祠田石碑,建立祖堂。

  乾隆壬寅三十七年,潯陽族老攜家譜詣濂溪故里,尋木水之本源,敘昭穆之世次。適雪筠公居家讀《禮》,重訂《濂溪分支譜》,加以序文,親書簡端。家中紳士各贈詩歌送之歸裏。

  近有德化縣周南極者,系元公墓祀田佃民周宣之後,器欲冐宗,已經具控上憲,剖斷真贗,鐵案不移。今佃裔萌芽複生,道光七年二月,有周長江者見本族周存志、具稟伊族周其虎拖騙劍租,兩載未納,遂敢隙乘,冐纂宗支,請襲祀生,侵奪祀業,蠱惑且令。本族將碑摹冊稿呈繳且令,涇渭始分,斷令還租,伊等三月捏稟學憲,請襲祀生,奉批不准。五月內本族周存禮、周德發同詣道州,具述其事,我族駭聞,同請於州主張西元惠移文德化縣,查得迥長江實系佃民周宣之後,本非濂溪後裔。乾隆三十年,奉憲清查守祀嫡裔戶口印冊,亦無周長江等祖父名目。即前已亥歲,拔貢周範衍北上謁選,紆道展墓。喜慶甲戍歲,博士周承宗襲職南旋,過江祭墓,前後查明譜系,並無周長江等支派也,其非濂溪後裔明矣。

  往後,午橋與績圍入都恭應廷試,同往廬山蓮花峯謁墓,親聞本族詳說佃民周南極先年冒宗構訟,以致祭產式微,先人受累,貧疲以歿,實堪痛憾。今又毒遭佃裔周長江等死灰複然,膽敢纂襲祀生、漁奪禮業,至於此極。幸賴元公在天之靈,致使魚目不混,燕石俱分,乃歎濂江之世澤孔長矣!書此以答江洲祀生周存善、周存剛之不簡云云。至存禮、德發二公歸裏,族中亦贈以詩歌而別。

  邵氏四房裔孫重修家譜錄 30 《族事》

  編者按:本文系廣東南海周邊村元公二十八世孫周寶濂寄給筆者。信中說:『二OO五年邵氏編譜,聞說香港有一古譜,於是派人到港查找,在邵鏡源先生後人所藏的四房家譜中發現這篇資料。』困本《族事》記敍的內容涉及我元公八世孫周宗文、九世孫周箎的生平事蹟,所以筆者將本文杯點斷句,收入譜內。吾之四房與周邊周氏雖不同宗同姓,但究其與吾祖之淵源甚密,比骨肉尤勝之。昔八世祖養拙公事元為官,與道州人周宗文皆一殿之臣。兩人往來甚密,常聚飲酒談詩。拙喜濂學,故感情日深,後義結金蘭之好,拙為弟也。元中葉,因權蔬當道,誣陷忠良,文氣而辭官歸故里。拙不樂而成疾,帝往視而問其故。拙曰:『陛失一重臣,臣失一故友,何樂而不疾乎?』帝感其忠,遂下詔,命文複出。未幾,文、拙同封候爵。文每到拙府,其家人皆曰:『宗候公到訪也』。元末,文、拙兩人見元氣數將盡,而辭官歸隱,不知所蹤。拙公有子四人,次子曰月軒,與文次子箎初為事元,後投朱元墇舉義。明惠帝登基,月軒公外派賀縣為令,箎為惠帝心腹侍衛。永樂為帝,而輯捕惠帝及其重臣,箎隱於賀縣。時月軒公為梧州太守,知其義兄有難,遂於永樂二年遣心腹送箎入粵,又在族故里這西一裏之遙,覓一陳堯墩之地。安置之後,月軒命箎更名曰宣義,入籍南海縣神安司平地堡,遂成今之周邊一族。凡我邵氏子孫,須記先祖遺言,與周邊之誼不可忘也。切記!切記!

  博士一湖公暨朱孺人墓誌31

  公違道,字一湖,先賢元公裔也。祖大用公,為元公十二世孫,景泰六處朝廷有旨,查舉元公嫡派子孫,照孔孟後裔承襲博士之例,予以世職。有司以公應詔,奉俞旨授以五經博士,濂溪之有博士自大用公始也。父兆聖公承襲博士。公靈膺德,氣稟沖和,生有至性,自幼事親以孝聞,補上庠,食餼天家,以博物名。嘗至月岩莊,遇友人楊春卿子去溪,婚嫁二事未舉,即指所收一歲額租予之,取其陳而歸。公以外艱服闋,例當襲博士,奉命星言,所過郡縣,官僚饋遺,一無所受,惟是人夫船馬之供取給而已,受爵於朝,同鄉祖餞都門外,各贈詩歌而別;過九江省元公墓,建立阡表;至蓮花峰精舍,偶閱《廬山記》,所言元公歸老匡廬,與真淨禪師結『青松社』,慨然曰:『此語何誣也,我元公煕寧六年已作記玉樓矣,尚謂元豐時!』數向歸宗游哉,居潯陽半月,秋風起,懷莆鱸思歸,至浯溪,族僕得遺金于路,並蕉布一端,訪其主還之;至家修明小學故趾,以訓子弟,彬彬有儒者風;濂溪一戶,自宋、元來,代有儒糧之賜,國朝因之複其舊額,公謝以表雲:『道國崇賢,運際千年之一;儒田廣惠,稅征十公之三。』每春秋亯祀,必誠必敬,凡黍稷之擣,香帛之制,夫婦親之,老而不倦,以萬曆丁亥某月卒,年八十二,贈修職郎。淑配朱孺人進士琯之長女也,箴訓有儀,言容以德,生子二,曰極,曰芳。未幾

  孺人卒,進士又以次女歸之為繼室,姊戴娣聲,後先濟美,肅恭中饋才賢,內則撫姊子如已出、每月朔望,輒三鼓肅妝,坐以待旦。謂公曰:『博士典司宗袥,詰朝拜廟,姎心常不寐也』。是歲,元公殿座產芝一柄,數日舉一子,呼曰『雲芝』,即官也。公心異之夙智早成,總角時,出語已驚其長老。迭生三子,曰班,曰位,曰輝,俱為名諸生。極早逝,芳幼表大成,以文學儁一黌,昆季中齒長而賢,當襲博士,以疾辭。官乃奉母命承襲世爵。孺人以萬曆庚戍卒,年八十五,合葬於故里之偏深塘,從遺命也。平陽合墓,義重廬山。乃銘曰:誰家風月,書頌儒林。文昌啟瑞,限效升平。奉圖太極,必有承家。

  公以載世,列耀秀華。策名司勳,既勞推轂。博士留秦,言歸湯浴。

  宗子維城,伉儷雲匹。訓子停機,從夫有秩。賢人星殞,夫人去城。

  武子成寑,沁水同墳。隧路仍合,豐碑頌靈。汝南令望,異代同榮。

  一湖公暨朱孺人墓誌辨正32

  道公家傳芳房譜,載隆慶五年夏,石鼓山長李渭與建昌羅近溪同倡理學。訪元公故里,見公如舊相識,後聞公卒,得其行狀,為誌其墓云云。

  接墓誌內,公之生年不載,僅載萬曆十五年丁亥卒,八十五,與公生終壽數,亦大相懸殊。李渭於隆慶五年訪元公故里,與公侔面及道公去世之年相隔十七載矣!李渭萍蹤不知安往,猶聞而作誌乎?即作矣,渭以一面初交,遂能悉公生平及孺人事乎?

  姑無深論,試以誌之無稽者切指一二。

  誌雲:『孺人朱氏,進士朱館之長女也,生子二,曰極、曰芳、未幾,孺人卒,進士又以次女歸之為繼室。』夫館之長女公嫡配也,生終年月誌無一語,而繼室獨詳載之,此中大有可思矣!誌又雲:『孺人以萬曆三十八年庚戍卒,年八十五。』由卒之年上溯所生,系生於嘉靖五年丙戍,與八十五歲適合。自丙戍至嘉靖三十四年乙卯、聯芳生之年,孺人年三十矣,公已年三十有三。迨至嫡配死後方才適,公又不知幾歷年所,則孺人將四十矣!琯進士也,有此老而未嫁之季女,留以歸吾公乎?此理之所必無者!誌又雲:『芳長而賢,當襲博士,以疾辭,官乃奉母命承襲世爵。』是時道公尚在,不雲父命,而雲母命,謬矣!況承襲例必嫡子,豈母可得而命?何不思之,甚也!

  蓋此誌也,明明欲紊嫡庶之人作為此詞假讬,遠而無征之姓名,欲使流傳日久,以為後日藉口張本。將即此誌質公與孺人于九原,諒亦有大不安者,是不可以不辨!

  附錄不湖公暨朱氏兩孺人實跡33

  竊聞祖父相傳:不湖公原配朱氏,進士朱琯公女也,未嫁時,寡發多癩,進士公以婿系博士,恐不相得意,欲聽其別娶,公以夫婦大倫,堅執未允,進士公乃聘一義女養於家,及賦於歸,即將此女為媵。

  孺人生子聯極,連年未育,公遂收媵女為側室,故亦號朱氏,生子聯芳,越數年,原配生子聯官,故行則居三,實則嫡子也。極未弱冠卒,官是以承襲博士,蓋官與極同母,芳與班、位、輝同母也。

  拙逸公《家訓》34 (編者按:拙逸公系元公十二代孫,即首授五經博士周冕)

  學不師古,非學也;師古而不以正,亦非學也。聖人之道,具在方策,大而性命道德,細而名物度數,皆學也。夫學之道,不由誠意、正心,而加存養省察之功,則性命道德何由而明?不由致知、格物,以盡夫事物之理,則名物度數何由而知?故古之欲明、明熏於天下者,必盡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後能察夫義理,措諸事業也。《六經》、《論》、《孟》、《學》、《庸》,古莫古於此學。欲師古,舍是而何以為學耶?

  當今之世,孰不家有是書而讀之之者,亦未嘗無其人?然在愚不肖者,固不知斯道為當世不易之理,或昧而不明,或習而不察。而賢知者,顧揣變測微,驚世駭俗,陰祖異端,溺老莊之虛無,慕瞿曇之寂滅,或以竹林放曠為行,或以西昆組麗為文。

  掇集言辭,動以韓、柳自許;鍛煉韻語,概以陶、韋為言;考索名數,則以圖畫之高古為據。視性命道德為虛文,曰:『不必學』;以名物度數為不切世用,曰:『不足學』。不知韓柳之精粹、陶韋之沖澹,果外於道乎!圖畫之高古,不過圖形似之仿佛,豈能一一精備而可據以為製作耶?其所以為吾道之害者,莫大於此。其所以駭欲驚愚、誣惑後學者,又莫盛於此。

  或曰:『人有天資之高下,豈能盡聖賢之事而造於道哉?』殊不知資稟之高者,必由學而成。資稟之下者,亦必由學而化。其曰:『資稟雲者,是甘於自棄也,其為不人其矣。』顧予之言:『資稟固有高下,氣質固有不齊,雖不能一一到賢聖地位,然為學之法,則必當以聖賢為期。』知之必致,行之必力,一師于古,一歸於正,毋誇詞章而鬥靡,毋泥泥傳注而穿鑿,則庶乎聖賢之學也。苟學之未至,亦不失為善。人夫鈞陶,猶能變土,學豈不能變氣質哉!

  予幼習父、師之訓,拳拳服膺。今耄矣,未能致其實踐之功,而於正邪真妄途,則不敢不審。若夫科場之程文,應試之詞章,特餘事耳,亦未嘗學焉。文以達辭,詩以寫情,字以正心,未始敢求異。於人講學之暇,輒著是——以為家學訓,若子若孫,

  識之,勉之。

  泓治甲寅春三月朔旦 識

  敬祖宗 35

  《禮》曰:『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於祖;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於禰。』蓋言一脈之相承也。後人撫圖、書而思手澤,睹杯、棬而思口澤,能無春露秋霜之感乎!詩雲:『為酒醴,蒸 祖妣。』是所望於為子孫者。

  篤孝弟陳了翁雲:『世間無不是之父母,而人往拄難得其歡心者,亦有由矣。』先子曰:『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故聧次家人,以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也。《柳氏家訓》雲:『人家兄弟無不善者,因娶婦入門,異姓相聚,爭長競短,漸積日聞,男子多為婦言所惑,而式好之誼轉為閱牆之事,以致貽憂父母,是不弟即不孝也。』為人子者,戒之哉!

  崇儉約

  東坡曰:『吾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至,則三之。有召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吾及是乃止。』又嘗雲:『吾有三養,一安分以養福,二寬胃以養氣,三省費以養財。』夫東坡居士,一代名流也,其言若是,取而法之,不失為賢者,亦何憚而不為耶?

  敦師友

  先子曰:『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可不慎也。』世人不察,往往泛交,至有汙其名節,罹於禍患。而潘岳之于石崇,可鑒矣!此鮑市蘭室之染習,宜辨之於早也,故君子貴擇所。

  禁濫觴

  古之高士、達人,自號『醉叟』、『醉翁』及五鬥先生輩,不過借酒以澆其瑰磊之懷,有托而逃,意不在酒也。若夫無故招飲,日與交遊相征逐,或大白而浮君,或檀板而狎妓,棄其業而荒於嬉,其為人賢不肖,何如也?故裴楷以酒為『狂藥』,陳暄喻酒為『覆舟』。願中聖者節之。

  擯邪說展喪作佛事,司馬洓水,罪其不孝,劉青田亦辨其無是理。至於蔔葬之說,程伊中文川雲:『蔔其宅兆;蔔其地之美惡也。地之美惡,土色之光潤,草木之茂盛,此其驗矣。』今之人聽命於地師,窮年累月以求佳城,不顧親之暴露,專圖子孫之福利。豈知貴賤、貧富、賢慧、壽夭,皆有命也。且停棺不葬,不惟干犯律例,亦恐有水火之驚。《禮》曰:『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願孝子加之意焉。

  宗祠條規 36

  一、鄉約當遵。『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裡,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這六句包盡做人的道理。凡為忠臣、為孝子、為順孫、為聖世良民,皆由此出。無論聖愚皆曉得此文義,只是不肯著實遵行,故自陷於罪惡。祖宗在上,豈忍使子孫輩如此?今 於宗祠內,仿鄉約儀節,每朔日族長督率子弟,齊赴聽講,各宜恭敬體認,黃成美俗。

  二、祠墓當展。祠乃祖宗神靈所依,墓乃祖宗體魄所藏。子孫思祖宗不可見,見所依所藏之處,即如見祖宗。時而祠祭,時而墓祭,必加敬謹。凡棟宇有壞則葺之;罅漏則補之;垣砌碑石有損則重整之;蓬棘則翦之;樹木什器則愛惜之;或被人侵害、盜賣、盜葬則同心合力複之。患無勿小視,無逾時。若使緩延,所費愈大。此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道。族人所宜,首講者。

  三、族類當辨。類族辨,物聖人,不廢世,以門第。相高間,有非族認為族者,或同姓而雜居一裏,或自外邑移居本村,或繼同姓子為嗣,或繼異姓子為嗣,其類匪一。而祠不同入,墓不同祭,是非雖淆,疑似當辨。儻稱亦謂『從叔倒兄弟,後將若之何?』故譜內必嚴為之防,蓋神不歆非類。處已、處人之道當如是也。

  四、名分當正。同族兄弟、叔侄名分,彼此稱呼自有定序。近世風俗澆漓,或狎於褻昵,或狃于阿比,皆非禮也。拜揖必恭,言語必遜,坐次必依先後,不論近族遠族,俱照叔侄序列,情既親洽,心更相安。又有尊庶母嫡、路妾為妻者,大乖綱常,反蒙詬笑。又女子已嫁而歸,輒居客位,是何禮數?吉水羅念庵先生,宅于歸寧之女,仍依世次別設一席,可法也。若同族義男,亦必有約束, 不得淩犯疏房長上,有失族誼,且寓微杜漸之意。

  五、宗族當睦。《書》曰:『以親九族,睦族聖王且爾,況凡眾人乎!』末俗,或以富貴驕,或以智力抗,或以頑固欺淩,雖能爭勝一時,已皆自作罪孽。嘗謂:『睦族之要有三,曰尊尊、曰老老、曰賢賢。』名分屬尊,行者尊也,則恭順退遜,不敢觸犯;分屬雖卑而齒邁眾老也,則扶持保護,事以高年之禮;有德行,族彥賢也,賢者乃本宗楨幹,則親炙之、景仰之,毋效法忘分忘年,以敬之。此之謂三要。又有四分,曰矜幼弱,曰恤孤寡,曰周窘急,曰解忿競。幼者稚年,弱者鮮勢,人所易欺,則矜之。一有矜憫之心,自隨處為之效力矣。鰥寡孤獨,王政所先,況乎同族,得於耳聞目擊,則恤之。貧者恤以善言,富者恤以財穀、衣食,窘急生計無聊則周之。量已量彼,可為則為,不必望其報,不必使人知,吾盡吾心焉。人有忿則爭競,得一人勸之,氣遂平,遇一人助之,氣愈激,然當局而迷者多矣,居間解之,族人之責也。此之謂四務。引伸觸類,為義田,義倉、義學、義家,教養同族,使生死無失所,皆豪傑所當為者。陶淵明之言曰:『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焉寤歎,念茲厥初。』範文正公之言曰:『宗族於吾固有親疏,自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此先賢格言也,人能以祖宗之念為念,自知宗族之當睦矣。

  六、譜牒當重。譜牒所載皆宗族祖、父名諱,孝子順孫,目可得睹,口不可得言,收藏貴密,保守貴久。每歲清明祭祖時,宜各帶所編以字型大小原本,到宗祠會看一遍,祭畢仍各帶回收藏。如有鼠侵、油污、磨壞字跡者,族長同族眾即在祖宗前量加懲誡,另擇賢能子孫收管,登名於簿,以便稽查。或有不肖輩鬻譜賣宗,或謄寫原本瞞眾覓利,致使以膺混真、紊亂支派者,不惟得罪族人,抑且得罪祖宗,眾共黜之,不許人祠,仍會眾呈官追譜治罪。七、宗族已娶之妻,不犯一出之條,無故而醮出者,此為斬嗣之犯。同族革除清明三載,以昭戒飭,日後仡仍准入宗。

  八、宗族有不肖子孫預產期發差投者,公眾黜之,革除清明,永不准歸宗入譜。祝 文

  諫議大夫文曰:37

  惟我始祖

  宏開隆運,大啟文明。學行冠世,德業莫京。高朔黃榜,特奏勳名。

  仕宦顯赫,政教肅清。應宋星聚,篤生哲人,上繼孔孟,下衍朱程。

  不承丕顯,是尊是榮,一時豪傑,萬世歌賡。鄉賢是薦,崇聖列牲。

  祖廟特亯,春秋時行。國典既渥,家獻尤誠。衣冠躋躋,昭穆盈盈。

  何以導之,鐘鼓琴笙。何以獻之,黍稷粢盛。尚鑒忱悃,慶衍宗祊。

  佑啟奕葉,永肇宏聲。

  以司封郎中、通奉大夫周公配 尚亯

  重修故里祠堂祭文38 巢可托

  惟先生,生五代昏塞之後,長三苗雜處之鄉。乃不由師授,直溯真源,來光洙泗,道啟程朱。無欲無為,抉堯舜精一之髓。修吉悖凶,大羲文乾惕之傳。誠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者也。

  巢可托敬誦遺書,服膺至訓,沐浴光霽,仿佛羹牆,數十年於茲矣!天佑菲躬,恭逢盛典,專命告祭。虞陵傳車,由營道是以甫,至郡城即往謁祠宇,遙瞻榱桷,流 進覩,宸章煥彩,私心慶慰,仰止良深。因之沂濂溪,沿豸嶺,抵故里,拜鄉祠。見池蓮庭草,出沒於寒煙暮靄之中;敗瓦頹垣,欹伏於荒榛斷梗之內。不勝愴然。

  爰出櫜金,俾加修葺,其不足者將告之當事,以究厥功。故不避荒謬,為文以告兾。默啟群衷,共成盛舉。用彰雅化,昭示群蒙。使知至誠之道,既遠而彌亨,先生之功,曆久而愈大。於以興起來,今各深嚮往,重開壟瞶, 大振流風。豈不秉懿喆,士皆有師承,嚚訟愚民,鹹登上理乎哉!

  康煕三十六年丁醜 香使少詹事 巢可托撰

  春秋次丁官祭後 子姓又祭

  元公文曰:39

  惟我鼻祖

  學通性命,理究天人,出類拔萃,超羣絕倫。上承洙泗,下啟洛閩。

  遺書文獻,參贊經綸。後賢模範,先聖功臣。金玉不事,軒冕如塵。

  菜甘淡泊,杯壓膠醕。吟風弄月,抱璞含真。熟仁精義,洗寃澤民。

  金聲玉色,縉笏垂紳。德以裕後,道以淑身。千秋血食,萬世明禋。

  國典既渥,家祀從新。蘋蘩式薦,牲醴是陳。趨跪肅穆,奏格雍寅。

  既繩以振,亦雅而彬。無射其隱,恪敬於神。尚鑒忱悃,用惠宗親。

  以豫國湻公程了,洛國正公程了配 尚享

  諫議祠祝文 清明祭祖先文

  惟祖

  躬際昌期,五星奎聚。篤生元公,於道默契。父子稱賢,享祀地替。

  祖澤彌長,後昆是裕。木本水源,孝思是勵。今值清明,衹陳牲醴。

  濟濟冠裳,俯拜庭際。來格來歆,神其默庇。俾我子孫,綿延世系。

  爾熾爾昌,錫類無既。

  以司封郎中、通奉大夫周公配 尚享

  元公祠祝文

  惟祖

  闡圖立說,理學開厥程朱;盡性知天,道統承乎鄒魯。功侔先聖,享昭代之明禋;

  澤及後人,沐天家之爵祿。貽谷之恩莫報,宜展秋霜春露之思;采蘋之禮難忘,欲申

  尊祖敬宗之念。清明屆節,享祀宜虔。率子姓以登堂,情深追遠;薦馨香以明德,品乏多儀。牲醴是陳,聊備思成之悃;豆籩交列,肅將對越之誠。志切奉先,福期裕後。

  以先賢正公、淳公程子配 尚亯

  祭祧廟文 祖先堂同

  惟我列祖,歷代冠裳。左昭右穆,百載同堂。嗣有令緒,不愆不忘。

  佑啟後人,既庶既蕃。書香濟美,文運重光。奕世載德,長髮其祥。

  濟濟冠裳,俯拜庭際。來格來歆,神其默庇。俾我子孫,綿延世系。

  爾熾爾昌,錫類無既。

  以司封郎中、通奉大夫周公配 尚享

  元公祠祝文

  惟祖

  闡圖立說,理學開厥程朱;盡性知天,道統承乎鄒魯。功侔先聖,享昭代之明禋;

  澤及後人,沐天家之爵祿。貽谷之恩莫報,宜展秋霜春露之思;采蘋之禮難忘,欲申

  尊祖敬宗之念。清明屆節,享祀宜虔。率子姓以登堂,情深追遠;薦馨香以明德,品乏多儀。牲醴是陳,聊備思成之悃;豆籩交列,肅將對越之誠。志切奉先,福期裕後。

  以先賢正公、淳公程子配 尚亯

  祭祧廟文 祖先堂同

  惟我列祖,歷代冠裳。左昭右穆,百載同堂。嗣有令緒,不愆不忘。

  佑啟後人,既庶既蕃。書香濟美,文運重光。奕世載德,長髮其祥。茲值清明,牲醴是將。孝思罔極,禴祀蒸嘗。敬陳俎豆,有飶其香。

  有嚴有翼,之紀之綱。烝畀祖妣,惠我無疆。尚

  歷代列祖列宗像贊 40

  息國公像贊

  家之象賢,國之屏翰。有功弗矜,克明以斷。心既如冰,行亦有畔。經術貽謀,古香滿案。

  崇昌公贊

  氣質,則蘭蕙齊芳;節操,則松柏自礪。淵源盛德,繼七奕之家聲;卓犖宏才,揮五馬之門第。

  從遠公贊

  望重明經,身榮華組。貽謀燕翼,開奕世之儒風;碩策鴻猷,禦邉疆之外侮。揮金濟世,伏波氏將不笑其愚;積德流光,臧孫達其有後於魯。

  諫議公贊

  名冠巍科,宦多仁政。有子惟賢,由德之盛。進階諫議,崇祀啟聖。積善之征,信有餘慶。

  孟矜公贊

  志足軼群,行堪垂世。名標蕊榜,杏林早許。探春澤沛,花封桃縣。咸知懷意惠,惜乎神仙,作吏競宦,業之未終。父母臨民,尚遺愛之。勿替。

  孟方、孟振、孟殷三公贊

  三才鼎立,各見一斑。青年標其駿望,將粉署列于鴛班。孰知玉樓作記,長吉不還,豈金馬門卒,無以易蓬萊山耶?

  礪公贊

  家之象賢,國之俊秀。其器識則知窮知通,於世利則不徑不竇。惜乎!有屈賈之才,無顏鯉之壽也。

  元公贊

  朱子曰:道喪千載,聖遠言湮。不有先覺,孰開我人。《書》不盡言,《圖》不盡意。風月無邊,庭草交翠,金華宋濂曰:濂溪周子,顏玉潔,額以下漸廣,至顴而微收,然頣下豐腴。修目末微聳,須疏朗微長。頰上稍有髯。三山帽後有帶,紫衣褒袖,緣以皂白,內服緣如之。裳無緣,舄赤色。袖手而立,清明高遠,不可測其端倪。

  又 龍城李乘 道州牧

  嗚呼!此無極翁也與?踐形肖貌,豈在區區。滿天風月,一帙《圖》、《書》。蓮香撲鼻,草色盈裾。噫!當此之時,動直而靜虛。依稀乎!無極翁也與!又 零陵 桑日升仁樂山,知樂水,先生兼之,山水具體。身不系乎一州,心能包乎萬裡。有點之狂,而不必乎鼓瑟風雩;有顏之樂,而不必乎簞瓢巷止。人曰:『潔靜精微,是之謂《易》。』子曰:『潔靜精微,是謂周子。』又 三韓吳大鎔 (道州牧)季友文手谷也,豐下一節偏長。且有殊者帝齎,良弼傅岩之野。因夢得真,厥形誰寫?我懷 先哲,卓乎大雅。氣象沖容,風月瀟灑。

  壽公贊

  希世之寶,譽自呂翁。傳經之器,稱自何公。及其長也,克紹宗風。宦跡家學,幾與父同。 壽公贊

  士。四方攸同,豈獨策名。猷閣而著,績於道宮。

  縯公贊

  彼群子兮,貌古而心夷。海闊縱魚躍,天空任鳥飛。其氣象自不規規矣。每於月朗風清、水流花放,猶想見春詠物之時。

  絪公贊

  溫溫令範,藹藹和衷,其為政也。澤民如時雨,化人若春風,宜乎汝陽之庻士,頌遺愛於無窮。

  縕公贊

  有書堪讀,有志能行。出宰劇邑,冰糵垂聲。

  興裔公贊

  為元公立祠,孝也,為天子死節,忠也。讀飛血之遺命,君父亦鑒其衷。噫!謀國盡瘁,固爭烈于岳武穆張魏公矣!

  政卿公贊

  隱居泉石,抱璞存真,時與樵夫漁叟唱和。相親溯厥高風。其無懷氏之民與,抑葛天之民與。

  洵公贊

  寄肖林泉,陶情經史。不以富貴動心,不以貧賤懷恥,盅之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於公見之矣。

  應鬥公贊

  蘓人之困,扶人之危。仁心為質,非 君子孰能與於斯。

  仁孫公贊

  幽人貞吉,履之九二。君子則之,獨行其志。畎畝山林,芳蹤所寄。手持一編,不知老之將至。

  宗文公贊

  華實並茂,本末兼優。都人士奉為典則,郡大夫仰其徽猷。第見先生之風,穆然山高而水流。

  壎公贊

  砥行碧山,脫然無累。探羲畫之精言,懷騷人之逸致。標士范于儒林,拜君恩於天賜。宜其鳳毛濟美,足分五桂之芳。燕翼貽謀,已兆三槐之瑞。

  泰賚公贊

  莫為之先,雖善弗揚;莫為之後,雖美弗彰。有公描述,譜牒重光。檢身修德,志潔行芳。

  文裔公贊

  博物君子,敏悟絕倫。士林之表,儒席之珍。秉鐸成都,敷教如神。門環玉筍,化雨時均。噫!古之所謂鄉生狂歿而可祭於社者,其在斯人與。

  冕公贊

  炳炳《圖》、《書》,傳自先子。輯其餘芳,重于經史。宜乎受翰苑之清銜,自公以始。

  繡麟公贊

  雲鴻抒其志氣,金馬紹其家聲。既風流之名世,亦山水之怡情。尋芳蹤之所至,猶可於觀花詠竹,想其生平。

  道公贊

  豐偉者貌,慈良者心。憫渴轍以濟急,本直道面矢音。複策名於天府,允儀錶乎士林。

  第一世

  始祖歸仁公:汝墳侯之裔也。公父才卿,仕隋,為德、延二州刺史,進爵永城侯,以隋開皇元年甲子(581)九月十八日生公於青州。唐武德元年(618),公以進士應詔入都,是選,授襄陽刺史,加使、持節,都督魏、博、傳諸軍事。征討有功,賜玉帶,封息國公, 觀十三年已亥(639)十月初五日卒。年五十有九。贈光祿大夫,欽加太保,貞觀末年(649),又追贈扶天定難大功臣。卒之明年二月二十日,奉敕葬襄陽城南二十裏。妣李氏,封息國夫人,生五子,貴珠、貴瑛、貴瓊、貴瑰、貴璋,俱進士第。夫人卒,葬京洛北邙山之東。貴瑛奉詔以功臣子拜起居郎,其遠步某為炎宋左班殿直兼閣門使。

  第二世

  貴珠公:字元明,一字席珍。歸仁公次子也。隋大業元年乙丑(605)生,唐貞觀初年登進士,官至司績郎中。鹹亨四年癸酉(673)八月下八日卒,年六十有九,葬先塋歸仁公之側。配安氏,生子三,文明、文穎、文寶,悉居襄陽。文明生子安國。文寶生子安瑉,興進士,不仕隱於家。

  第三世

  文穎公:字仲盛,一字奇敏,貴珠公次子也。生於武德五年壬午(622)十月十二日。永微間,擢進士,任宏農太守。多徽政,民歌曰『汝南公,蒞此邦,扇仁風,治無雙,穀不蟲,年屢豐。』聖曆二年已亥(699)某月卒,年七十八。葬襄陽郟都七十裏紫芝崗。配康民,生子安時、安世

  第四世

  安時公:字朝用。文穎公長子也。永徽二年辛亥(651)某月生。總章初,登進士,授判使。告歸,隱於家,或乞神仙之術于萬士,公曰:『老萊子年七十,于父母前猶有嬰兒態,此忠孝神仙也,何以術為?』。公至開元五年丁巳(717)某月卒,年六十七。歸葬青州益都。配廖氏,生子二,如鍉、如錫。

  第五世 如鍉公:字彥章。如錫公兄也。光宅間進士,初任韶州曲江縣令,擢大理寺少卿,授道州刺史。娶朗州陳殿中丞之女。卒于任,葬永明清涼台西北,今清龍寺,有墓碑為記。如鍉公生子六人,如錫公生子十八人,俱顯仕,官爵各詳於本名下。野史西山蔡贊曰:『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 然千里而一士猶比肩;百載而

  一人猶接踵也。其惟八元、八愷、八士、八龍則最盛者乎?我讀周氏譜牒,異哉!廿四族即其兄弟二十四人也,夫人生矣,而未必才?才矣,而未必見用?有才有用矣,而未必能成族氏?能成族氏矣,而未必長光乎本朝?垂後世,享祀典,澤及子孫,今周氏得兼而有之,洵振古莫京者乎?況乎煌煌華胃,間出大賢,開來繼往,競爽千秋。嗚呼!非天默啟,不能至於斯之盛也。』

  如錫公:字彥德。安時公次子也。唐鹹亨四年癸酉(672)六月六日生。垂拱末(688)及進士第,由朝散郎除高州刺史。時南番梁誨、梁護蹂躪兩粵,欽、廉、白、橫、貴、郁、林等州一時騷動。公奉勅授征南大元帥、水陸馬步都統史、左金吾衛大將軍。邀賊于郁,林大戰,殲馘四萬有奇,餘寇悉降,兩粵平。明皇錄勳,賜玉帶,進階金紫光祿大夫、左散騎常侍,天寶九年八月,五星聚於尾,箕燕分野也。公曰:『有德則昌,無德則殃。』因言事不合,左遷道州司馬。時克如鍉公為州刺史,遂與同居,乃卜宅於道州之甯遠大陽村。至德二年丁酉(757)七月二十日卒,年八十五。葬望崗白蓮沖金雞插翅形。配蔣氏,諸城縣君,以壽終,葬望崗月形。生子十八,俱爵於朝,

  

  第六世

  弘謙公:字益卿。如錫公十一子也,開元四年丙辰(716)八月生,天寶元年(742)登進士,官至朝議大夫。解組歸居寧遠之順德鄉(今大陽洞)。大曆十四年(779)已未八月二十日卒,年六十五。葬望崗人形,上至山頂,下至山腳,左右吵倒水為界。配莫氏,葬江口宅旁。

  第七世

  崇昌公:字爾熾。天寶三年甲申(744)五月生,永泰元年(765)登進士,授朝使,宜至嶺南廉、白二州太守。元和五年庚寅(810)九月十三日卒,年六十七,葬甯遠大陽洞楊梅山望崗寨。配吳氏,葬桑下洞。

  第八世

  ?公:甯函夏。崇昌子也。興元年甲(784)九月生,永貞元年(805)登進士第,宜至邠州太守。會昌六年丙寅(846)某月日卒,年六十四。葬甯遠南鄉水打鋪盤龍形。配黃氏,生子惟簡,葬甯遠東路離城十五裏,地名豬頭嘴。

  第九世

  惟簡公:字居敬。元和三年戊子(808)十月初二日生,長慶間(821-824)中進士,科官嘉魚縣令。乾符二年乙未(875)二月十二日卒,年六十八。公嘗偕同族右僕射(周)墀公同修家譜,與周長求家譜並顯於世。配賀氏,繼娶何氏,夫婦同葬甯遠江口宅左。

  第十世

  瓖公:字懷玉,太和元年丁未(827)八月六日生,會昌間(842-846)進士及第,官至翰林學士。景福上壬子(892)十月十七日歿,年六十六。配熊氏。繼配歐陽氏,夫婦並葬甯遠官塘真武踏龜形。

  

  第十一世彥樸公:字幼真。會昌六年丙寅(846)三月初二日生。大中末年(859)登進士第,官至延安太守。咸通間,宋練四世同居,以孝義聞,時寇過門不入。公曰:『此德行感人,為善之報也。』天成元年丙戍(926)十月初二日卒,年八十一。葬寧遠望崗。配成氏,又配黃氏,生虞賓。

  第十二世

  虞賓公:字光國。天祐元年甲子(904)二月十一日生,天福初年(936)登進士,官到粵西臨桂縣令,升光州刺史。有善政。民歌曰:『提左挈右,使君如父母;激濁揚清,使君如神明。』建隆三年壬戍(962)七月二十日,公無疾而卒,年五十九。道贈銀青光祿大夫,葬甯遠望崗楊梅山。生子十二,長子從本、仲子從遠、季子從政。至宋朋丞相周益公為長沙帥者亦其後也。

  第十三世

  從遠公:字仲長,同光元年癸未(923)七月生,宋建隆元年(960)登進士第,官至馬步指揮使。公性純雅,器量宏遠,由大陽洞徙居營道縣營樂鄉鐘貴裏石塘橋西,入濂溪堡,此溪本名廉溪,至元公始加水旁。貲產有餘,周恤困乏,有借貸者,悉焚其卷,鄉人德之。太平興國七年癸未(982)卒,年六十。葬甯遠車頭鋪石馬潭鵝頸形。配雷氏,生子智強。國朝康煕四十三年甯遠縣令徐旭旦重立墓碑。

  第十四世

  智強公:字健行。後晉開運元年甲辰(943)八月十四日生。仁孝好義,教子有方,隱居月岩,恬養天年。以詩書自娛,不為利祿動。性愛花卉,萟蘭數十本。慚而歸,公開土見白金一缾,急掩之。鄰舍生豔其利,往覓故處,前金已化為色烏有。慚而歸,公若不聞者。乾德五年三月,五星聚於奎,公曰:『景星慶雲,先睹為快,吾生何幸而睹此。』景德四年丁未(1007)二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四。葬營樂鄉安心寨,地名大崗而風吹羅帶形,有碑。

  配陳氏,生子六,長懷識,次懷鐸、三懷正、四懷成(一名輔成)、五懷輅(一名伯高)、

  六懷德,妣卒,附公塋內,鹹淳戊辰年,濂溪書完山長吳桂發立陳氏夫人墓碑,其文曰:『於戲!濂溪陳氏太夫人之墓。』旁注雲:『諫議其子,元公其孫,年 月 日記』。

  衡公:從政公子。宋武學博士。配於氏,同葬甯遠縣金谷潭金雞飛翅形。

  第十五世

  輔成公:原名懷成,字孟匡,行四。乾德五年丁卯(967)三月初三日生,志潔行純,積學能文。朋輩莫及。大中祥符八年(1013)登蔡齊榜六舉以上,特奏名,賜進士出身。初為黃崗尉,多善——遷郴州桂陽令,邑有延壽坑,大臣欲加銀稅,公言其不便,乃止。時疫作,相傳蘇耽故宅有橘井,水可以療疾,公向郴江東郭外求之,井巳枯,因禱焉,水複湧,令疫民飲此,活者數萬。遇旱,祈雨洞靈山,甘澍輒降,歲大熟,民呼為『使君雨』。繼為賀州桂嶺宰,時有烽警,公設伏越王渡,賊不敢入境,民賴以安,數月大治,道不拾遺。舊有尉佗故城池湟間,多出珠玉寶器,民至此無複爭取者。地產桂竹桂木,豪家以為利藪,公令各務本業,乃相率改行,不復強奪,訟端於是乎息。俗喜鬥,則數百人相聚,嗚大銅鼓,以勞竹為矢,中輒傷人,竹有毒也,視人傷多少,推一人為管道,請罪於官。公因其節,會教以鄉飲酒禮,風俗頓改。有巨盜聚伏於歌山中,欲為寇,公以計擒之,邑民安堵。天禧三年(1019),買田宅于江口,畀(給予)家僕週一父子看守甯遠處墳塋。乾興元年壬戌(1022)八月二十日卒,年五十六。入祀『鄉賢祠』,葬故里廉山,廉山即道山,以元公改今名之,左大富橋上。嘉佑八年癸卯(1063)英宗登極,以子元公遷虞部員外郎,追贈虞部朗中。治平四年丁未(1067)神宗登極,元公遷朝奉郎尚書駕部員外郎,加贈諫議大夫。

  明萬國二十三年(1595)奉詔從祀啟聖公,木主神列程、朱之上。配唐氏,生子曰礪。唐太君卒,與公同穴。繼娶鄭氏,左侍禁城都鄭燦之女,龍圖閣學士鄭珦炎妹,封仙居縣太 君,是生元公,又生次子敦賁。鄭太君卒,葬潤州丹徙縣龍圖閣學士墓側,後元公遷於九江德化縣蓮花峰三起山。懷識公:一名式,字孟矜,行一。穎敏端秀,篤學力行。天聖五年丁卯登王堯臣榜二甲進士。景佑間,任福建汀洲上杭令,政通人和。明年二月以疾卒於官,歸葬故里先塋側左,有碑。子一,名晦。晦生汪,汪生子三,曰梅,曰梓,曰楠。

  懷鐸公:字孟振,行二。性聰敏甫,能語卽警人,有神童之日。景佑元年應詔入朝,召見後,以疾卒于京邸,奉旨歸葬故里,鄉人榮之。子一,名曄,曄生甯,寧生贊,贊生子二,國安、國華。

  懷正公:字孟方,行三。性耿介。不隨流俗,有伯夷風。年三十而卒,子名暉,暉生

  籥,籥生詵。

  懷輅公:一名伯高,字孟殷,行五。倜儻有大志,不治產業,博學力行,興進士,特奏名迪功郎。早卒,鄉黨以長者稱之。子二,九思、九錫。九思生子二,曰廬、曰序,

  廬生遇,序生器。九錫生制。制生迪。

  懷德公:字孟尚,行六。以德行聞。早卒。子勉,勉生子二,漢廣、漢光。廣生文餘,

  光生文義。

  

  第十六世敦頣公:字茂叔,號濂溪,諫議公仲子也,原名悙實,避英宗諱改焉。應奎垣之瑞而生,時天禧元年丁巳(1017)五月初五日。德業、書籍,詳見《宋史》、《濂溪志》、《周子全書大成集》等編。公嘗釣大富橋,見其田如樓,因名樓田。其故居即今祠宇,五星墩環之。左豸嶺,右龍山,中有泉,廉溪也。仿次山七泉名字,曰濂溪,世以濂溪先生稱。好遊月岩,吟風弄月其間。公至潤州,讀書鶴林寺,範文本,放渤、胡宿與之遊,獨不見王臨川。或曰:『使臨川得親光風霽月之象,他日執政,必不與諸君子相戾』。及觀公東歸,時與語連日夜,臨川退而精思,至忘寢食,氣質卒不變,公蓋有先見之明焉。嘗為新甯令,遊蓮潭,書『萬古堤防』四字於崖,民視之如甘棠。遷郴州牧,愛魚鮮山,築書堂於上,政事之暇,與士子弦歌倡和。及攝邵州事,劈沼植蓮,中為亭。(紹興間,州守傅伯崧著《希濂說》,題曰『君子亭』,朱子紀以詩『為我說濂翁』之句)。邑有活泉,以公得名為濂泉。時大理寺李傑之父希卒,邵州防禦判官為之『銘』,乞公書于石,以大臣薦為『崇政殿』 說書。公畀(給予)家丁周興田二十餘畝,以灑掃先君墓。後按事至雩都遊羅岩,邑令沈希顏為建濂溪閣及高山仰止亭於善山。公晚年卜居廬山之溪上,亦名濂溪。好書者乃托黃山榖有『答公』與『歸宗遊』之手劄。慶曆間,公遊粵,?於潯,二程子從父珦任龔州,因受業焉。今桂平縣暢岩,即周、程授受處,及門諸賢,二程最著。他如胡士貴、元符進士,同裏人也,嘗執弟子禮。公年五十三曾作小照圖(今河南淇縣杜家得之)。至煕寧六年癸醜(1073)六月七日卒,年五十七。冬十一月二十一日,二子蔔厝於德化縣清泉社蓮花峰鄭太君墓側,從遺命也。原配陸氏,職方郎中陸參女,生子壽,于合州封『縉雲縣君』。繼娶蒲氏,太常丞蒲師道女、左丞宗孟之妹,生子燾,于虔州封『德清縣君』。二子既顯,贈公宣奉大夫。友人潘清逸誌其墓,蒲宗孟為立墓碣。楊龜山輯二程粹言曰:『昔受學于周子,使吾求仲尼、顏子之所樂。』周子之稱始此。朱子曰:『宋受命五星集奎,開文明之運,周子出焉,孔孟之傳煥然複明於世,非天所畀(給),熟能與此。』又曰:『周子得千聖不傳這秘,令後之學者曉然見得太極之妙。』又曰:『周子《通書》乃道學之源。』作史者特為周子立傳。嘉定三年(1210)仲貫甫為著作佐郎,始請追爵周子及程、張列於從祀。至十三年(1220)以魏了翁之請,諡曰:『元』。湻佑元年(1224)封『汝南伯,』從祀聖??。時有李心傳者,謂『周子、程、張繼絕學於千載,正人心,明天理,游夏諸賢不能及,視馬、鄭諸儒功孰多,雖以配享,可也』。元,趙複作《傳道圖》,孔、孟而後,程、朱以前,克紹千古,道統之傳。獨自公始。又劉黻《濛川集》載《濂溪論語序》,蓋當日有《周子論語》。延佑六年(1319)正月加封『道國公』。明,殿撰羅洪先重立墓碑,有專祠於潯陽,太守、邑令『春祭祠、秋祭墓』。宏治十六年(1503)奉旨命裔孫周綸徙居九江守墓。景泰七年(1456)授宗子周冕世襲博士,代有奉祀生子六員,九江二名,道州四名,今州僅二頁。崇禎十五年(1642)升公先賢於國學。國朝始頒行於天下學宮,每歲春秋賜祭專祠,給廟戶、掃夫看守祠宇。乾隆八年(1743)賜帑修葺故里廟庭,例給廩祿優養宗子。每月朔、望,郡大夫率同僚拜謁如禮。礪公:字匡白,行一,諫議公長子也。器識不凡,嘗曰:『窮達安於所遇,名爵富貴豈勞心焦思?可覬覦得也。』年三十卒。配吳氏,生子仲章。夫婦同葬諫議公墓側。 敦賁公:字文叔,諫議公三子也。幼警敏,以神童稱。早卒。

  

  第十七世壽公:字季老,一字元翁,行百一,元公長子也。生於宋嘉佑二年丁酉(1057)六月十九日巳時。公生時,郡人何平仲、銅梁令呂陶皆以詩賀之。志行端方克承庭訓。少時,黃山谷見而器之。以父蔭補『太廟齋郎』。元豐五年(1802)登黃裳榜進士第,初任吉州司戶,改秀州司錄,終司封郎中。配鄭氏,元公母黨也,生子六,伯逵、虞仲、叔夏、季友、季仲、季次。公卒葬德化縣元公墓側,子孫因家焉,至武功大夫始移居蘇州吳縣。元翰詞翰之妙,前輩多稱之語,見《文集紀事》,又《激永志》載。其題『金粟寺詩』,蓋官秀州時作也;又著有《愛連堂詩集》。居九江,于湓池造煙水亭。 焘公:字通老,一字次元,行百二,元公次子也。嘉佑七年壬寅(1062)六月生於虔州。性明穎,有遠志,勤於學。不煩師教。自幼為(蘇)東坡、(黃)山谷所器重,以父

  蔭補『太廟齋郎』。元佑三年(1088)登李長寧榜進士第。初任司法司,繼為貴池令。

  政和六年(1116)以中奉大夫充寶文閣侍制,遷兩浙轉運使。著有《遊天竺觀邀水詩》,載於鹹淳《臨安志》。轉成都太守,奏頒雅樂,于諸路州軍學,俾諸生習之,以祀孔子,詔從其請。所作《署軒詩》編入成都文類。複提舉南京、毫州、譙郡明道宮。終朝議大夫、徽猶閣待制,贈通奉大夫。蘇東坡知杭州時,與之同官,親如兄弟,倡酬詩甚多。人稱:『茂叔有子,良不誣矣!』靖康元年丙午(1126)十月十一日卒。年六十四,葬故里先塋左側,俗名遊神嶺上,有石刻,橫書『宋進士周燾公之墓』八字。配王氏,生二子,長曰演,次曰絪。

  (編者按:縕公應是燾公三子,見後面按語)

  仲章公:字景明,行百三。氣概卓犖,夙佩家訓,隱居不仕,有先子風。年六十八卒,厝故里先塋側。配吳氏,生子縕,縕生利,利生萬,萬生政,政生不比,不比生子二,

  天瑞、天然、天瑞生富佐。佐生子三,則安,則榮、則明。天然生富佑,佑生子二,

  則華、則信。(編者按:疑本齒錄記仲章公所生子孫及其後裔之記開有誤,祥見後面按語。)

  第十八世縯公:字慶長,行一。元符三年庚辰(1100)十月生。古貌美髯,風度穆如,尤工詩賦,援筆立就,著有《茹古集》。以父蔭補奉議郎,通判蔪州,遷臨川令。紹興十年 丙寅(1146)三月十八日卒,年四十六。葬故里金雞報曉形。配張氏,生子四。政卿、直卿、良卿、賢卿。以上照張南軒本及度周卿本。 (編者按:據杏壇鎮光輝村族譜記載,公繼配婁氏工,生子士迪,字元勝,其後裔居廣東郁南縣、順德市杏壇鎮光輝村等地)絪公:字慶和,燾公次子也,行二。性清和,動合矩,篤於教友。以父蔭補承直郎,初為光州固始且丞,遷汝甯郡汝陽令,卒葬故里藤飄山先塋側。配趙氏,夫婦同穴, 生子彥卿。縕公:字慶醇,行三,仲章公子。志量恢廓,幼讀子興氏『仁民愛物』之語,曰:『為政者不當如是耶。』舉進士,官承事郎,授郁林州興業縣令,卒葬故里鐘樂山,配郭氏, 生子萬利。編者按:關於縕公齒錄,舊版譜有兩種不同的記載,除上述記載縕公是『仲章公子』外。還有另一種譜記載,縕公是燾公之第三子。筆者採信『縕公是燾公之第三子』之記。其理由是:宋龔維番撰《道州重建先生祠祀》,言『仲章生子伯順』,『伯順無後』;宋度正撰《年譜》記載『燾生三子』(二

  文載《濂溪公全集》)。且浙江金華縕公之後裔周健寄來其族譜記載,縕公系『濂溪公之第九世孫也』。 又觀譜牒齒錄,縯、絪、縕三公均為『麼』旁,其字均用『慶』,且縕公排『行三』。因此,筆者認為本齒錄記載縕公為仲章之子有誤,故《世系圖》將縕公列為燾公第三子。

  伯逵公:字求達,壽公長子。以宜蔭迪功郎,官泰州儀曹。年三十卒,生子良裔。 虞仲公:字求法,一字繼姚,壽公次子。以父陰宣義郎,官江州刑曹,遷居太和縣。 年四十五卒,生子忠裔(一本作興複),生子時泰,官汀州郡丞。省墓舂陵,遭南宋兵亂,禦寇臨武。為士民所留,遂家燕溪,即一琶溪也。叔夏公:字求正,壽公三子。以叔父蔭承事郎,生子二,賢裔、貴裔(一本作興禮), 居廣西恭城縣高町村。(編者按:根據北京圖書館收藏的浙江西湖《周元公祠志》記載,叔夏公生子曰銖,乃周恩來、周樹人一脈之祖,據此,叔夏公應有三子。)

  季友公:字求仁,壽公四子。官迪功郎,年三十九卒,生子二,曰鈁曰玉。

  季仲公:字求善,壽公五子。以祖陰迪功郎,登進士,官德化縣。配陶氏,生子二, 興裔、興宗。季次公:安求憲。壽公六子。官承務郎、終文林郎。年三十卒,生子德裔。

  第十九世政卿公:字師端,一字蔔世,行一。政 和六年丙申(1116)正月初八日生。性淳直,

  不求聞達。以祖蔭。與張南軒同補承務郎。晚上隱居月岩雲溪間,適寇起,道州通判傅大聲調發治軍,公以鄉兵助之,力戰追賊,百姓歡呼:『傅父、公有力焉』。嘗與弟直卿、彥卿、侄濤省元公墓,迂朱子于南康,以《愛蓮說》墨本相贈之,燕(宴)於光風霽月亭,朱子作《山北紀行詩》二章,以記其事。淳煕六年已亥(1179)二月十三日卒,年六十四。配何氏,內行雍肖,生子二,長子洵,次子沅,訓以義方,出入嚴正,母之教也。妣卒,與公同葬故里龍山金雞報曉形。

  直卿公:字師溫,一字蔔年,又號鳳,又號天統,行二。宜和四年壬寅(1122)生, 官至正千戶,贈奉訓大夫協正尹,咸淳元年(1265)以子宣禮追贈節度使。淳煕八年辛醜(1181)閏三月二十七日,朱子罷南康郡,四月六日拜元公書堂遺像,時公與兄政卿、堂兄彥卿、侄濤省元公墓,設席光風霽月亭,以《愛蓮說》墨本贈之,朱子作山北紀行詩二首以記其事。紹興年間,(1131-1164)赴粵,始居城北門,遂占籍番禺。

  原配呂氏,繼配許氏,秦氏、陸氏、胡氏、均封宜人。生十一子,長濤、次淪、三宣仁、四宣義、五宣禮、六宣智、七宣忠、八宣信、九宣烈、十宣謨、十一宣猷。公紹煕四年(1193)卒,年七十二。

  良卿公:字師明,一字蔔煕,行三。生歿失考。以祖蔭補承節郎,居原籍道州。子宣道(通)其後裔落籍於廣東潮陽泗水及南海石塘等地。 賢卿公:字師聖,行四。生歿懿行失考。生子宣聖,其後裔落籍廣東順德、東莞、茂名、信宜等地。 士迪公:字元勝,行五,乃演公繼配婁氏於湖北蔪州生。生歿年月失考。南宋進士,官至朝廷諫議大夫,因抗疏論朝政,左遷(貶職)廣東南雄府任通判,宋學宗淳煕九年

  (1182)攜家眷遷徙廣州,隨後擇居南海縣江逶村(明景泰三年改順德縣光輝村)。從此隱

  居不仕,教子耕讀,開基立業。生子三,長紹新、次維新、三繼新。繼新遷徙廣東新會縣開族。士迪之四世孫南直,遷徙郁南縣開族。據光輝村宗親會理事長周鄧良初步統計,士迪公後裔遷徙廣東各縣及旅居港澳和世界各地約八千餘人。

  (編者按:上列第十九世齒錄除政卿公按《世家弟譜》照錄外, 所列直卿、良卿、賢卿、士同迪四公之齒錄,是筆者根據故里族譜與廣東《道國南宗》及其村房家譜合併整理。)

  彥卿公:字師美,絪公——幼聰穎多智,善方人物,物立獨行,面折人過。生於宣和元年(1119),卒於紹煕三年(1192)四月。配馮氏,卒葬故里前山。夫婦同穴。生子澹。 興裔公:字克振,季仲長子。隨父任德化令,徙居九江,以進士官至和州觀察使。賦性剛明,策略宏遠。徽宗政和間,勅制置使兼幹皇城,司丐養,提舉神佑觀,領主管 侍衛,馬軍行司公事,以所部兵駐劄平江,鎮守沿海福山港。隨任奏立『元公祠』,勅詔建於吳縣胥台鄉。及金人入寇,對壘前戰,以王事殉節,贈武功大夫。勅葬常熟虞山東麓積善鄉。配王氏,封汝南郡夫人,系尚書右僕射岐國公王珪之女,生子二,曰昺,曰昱。

  長子昺,字至德,蔭迪功郎,任常熟令,多治績,有『遺愛碑』;孫璵,字魯卿,

  授承事郎,秘書閣省檢閱文史,卜居吳塘裏;曾孫才,字仲美,景定間授迪功郎,沿

  江剌機檢察水部兵,著《宋史略》、《吳塘裏吟稿》。祖孫四世附葬虞山。

  次子昱,為丹陽尹,昱生珙,珙生良,良生文榮。其行事治績詳載《遺芳集》。此蘇州一派之源流也。萬曆二十七年(1599),奉旨命蘇州知府朱燮新建『元公祠』並『諫議祠』,立木主以興裔公配享。今祠在蘇州城內因果巷。

  第二十世洵公:一名正雷,字振遠,號晉川,正卿公長子也。性穎悟,博通經史,當道以明經薦,不赴。常言:『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之適志。』慶元二年(1196),蔡西山謫居道州,會公於故事。西山曰:『君家學有淵源,猶見先世模範。』因極論性理象數一貫之旨,讀家譜作二十四才子贊,二人相得甚歡也。公以乾道八年壬辰(1172)五月十二日生,紹定四年辛卯(1231)十月初二日卒,年六十。配朱氏,有種郝規儀,萍藻箕

  掃之供,舅姑賓朋之奉,胥盡其禮。生五子,應高、應鬥、應隆、應貴、應初。公及夫人並葬故里先考之墓右。

  澹公:一名複雷,字嗚遠,行二,彥卿公子也。乾道二年丙戍(1166)某月生。性敦樸,不喜華美,好與善人交。眉山李直、蒲塘蔡念成、普慈鴻繼、丹棱程錢直之子鏞, 會公於書堂。嘉定癸酉孟夏朔,留題於壁。配何氏,生子三,應奎、應喜、應宗。公以紹定五年 壬辰(1232)五月卒,葬營樂鄉虎須形。

  (編者按:江西省新建縣發現一支澹公後裔。明景泰六年(1455),朝廷首封元公十二

  代孫周冕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後,每年春秋二祭, 濂溪故里均尊旨派員長途跋涉九江掃

  元公墓,有司一直未發現贛有元公後裔奉祀祭典。為此,江西按察司王啟於宏治十年(1497)

  上書孝宗皇帝:『請周元公先生子孫一人來守祀事』。於是,宏治十六年(1503)濂溪故里元公十三代孫周綸奉橔移居九江守墓,即今後灣村一浪嫡裔。二OO七年十二月,筆者應南昌市周紅國宗親之請,到其村考證其世系,方發現江西新建縣厚田鄉社林崗周家系澹公三子應宗支派,實乃元公真派後裔也。)

  第二十一世應鬥公:字志高,洵公仲子也。智周庶物,經、史、醫、盿一覽皆通。生平輕財仗義, 鄉裡韙之。嘗言:『元公之書有偽者撰者,其一《封說》乃陳忠肅所著;其一《系辭說》又皆佛老之談。』如曰:『易之冐天下之道也,犾狙公之罔狙眾也。』此類,不待智者,而知其非真矣?』公以開禧三年丁卯(1207)十月生,德佑二年丙子(1276)某月卒,年七十。配歐陽氏,內行淑美,卒與公並葬達村小虎形。生子三,仁孫、義孫、智孫。應高公:乏嗣,撫義孫為子。 應隆公:生子夢孫,夢孫生子二,宗臣、宗惟。 應貴公:生子廉孫,廉孫生子四,宗佑、宗正、宗安。宗福,福出繼城南某。 應初公:人贅城西高氏,生子三,明孫、通孫、華孫。明孫生子三,宗敬、宗元、宗合。合出繼高氏,宗敬、宗元歸宗。通孫生子二,宗陸、宗道。華孫生子三,宗榮,宗湘、宗富。 應奎公:生子夢良,良生子福元。 應喜公:生子夢善,善生子二,益元,真元。 應宗公:生子夢德,德生子三,直元、法元、喜元。(編者按:觀北京圖書館藏浙江西湖《周 元公祠誌》及桂鐘山縣族譜記載,德孫還生一子、名宗元。)

  第二十二世仁孫公:字伯元,應鬥公長子也。性醇謹好學,隱居龍山,食德自下,不為俗染。廬山五老峰有《聖壽無疆頌》,相傳為元公作。公曰:『非也,頌稱光堯壽聖,此高宗尊號也,蓋傳聞之談也。』配趙也,通孝經,克修婦道,舉案齊眉,仿佛梁孟夫婦,同生紹定六年癸巳(1233)某月,終元大德五年癸卯(1301)某月,年七十,並葬故里。 生子三,宗文、宗武、宗誠。義孫公:應高公撫子。生子三,宗孔、宗顏、宗孟。孟生子二,曰祥曰瑞。 智孫公:應鬥公三子。生子二,宗聖、宗賢。

  第二十三世宗文公:字尚德。元初,舉于鄉成進士,官至戶部左侍郎,遷禮部尚書。性勤慎,篤于孝友,博通經史,解組歸田,郡大夫尊禮之,以師事焉。時節書相國楊惟中,立『太極書院』於都城,以祀元公。趙延複講學北方,始知性理之書,許衡、郝經、劉因皆尊信之。公曰:『此趙公之力也。』

  以淳佑元年辛醜(1241)某月生,天曆二年已巳(1329)某月卒,年八十八。葬故里風吹羅帶形。配唐氏,肅共內則,卒附公墓旁。生子二,長壎、次箎。(編者按:粵南海周邊村家譜載,箎公字宣義,宗文公還生一子名定臣。)

  第二十四世壎公:字伯和,行一,大德元年已亥(1297)某月生。博學力行,尤善於《易》,兼 工詩賦。順帝微行至道州,時有臨武人陳夢春者獻以詩,有『紅日 馬頭天已近,青雲雁背雨初晴』之句,帝賞之。北還,禦極擢夢春湖南廉訪使。或勸公盡獻所作,公曰:『窮達有命也。』著《周氏譜》藏於家。

  以初元公墓碣文,曰:『昔王荊公立新法,蒲宗孟為羽翼,故作元公墓碣,有稱頌新政數十語,蓋虛構此言以自解,非實也。』

  元季,隱遯營山下。明洪武初,有司以明經薦入京,補書院直學。告歸,奉先人祠事,上賜幣帑。時龍陽周德元,亦隱居樂善,以行義聞於朝,同被徵召,並辭歸桑梓,世稱二傑。

  公以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某月卒,年八十九。配鄭氏,卒,夫婦並葬故里大

  富橋。生子五,泰賚、泰定、泰貞、泰宇。

  箎公:(另譜曰琥)字定義,號伯川。生歿失考。元武舉,入仕,官至都尉,後隨朱元墇舉義。惠帝時,任內廷右侍衛。朱棣登基為帝,以公為惠帝近侍,下旨追緝,公隱於廣西賀縣。永樂二年,邵月軒遣心腹送箎入粵,至現南海市鹽步鎮周邊村隱居。其詳情見《邵氏四房裔孫重修家譜錄∧族事∨》

  宣臣公:生歿失考,隨兄周箎到南海市鹽步鎮周邊定居。卒葬鹽步橫江江心村。

  (編者按:箎公、宣臣公齒錄,根據粵南海周咪村族譜錄入)

  第二十五世泰賚公:字世亨,壎公長子。幼補上庠弟子員,天性仁恕,有長者氣象,郡大夫加禮焉。平日息事解紛無,有德色,教子俱成立。永樂間,重修家譜,時一士子欲求通譜, 公曰:『昔有持狄梁公像獻狄青者,指為遠祖。青曰:﹁安敢自附梁公也!﹂士子聞而退。公以至治三年癸亥(1323)某月生,永樂十一年癸巳(1413)某月卒,年八十二,葬本山大虎形。初婚唐氏,尋卒,葬故里圍仂腹。繼娶何氏,中饋肅將,得尊章意。年八十一卒,葬偏深塘雁落平沙形,生子五,文淵、文裔、文傳、振祖、琮祖。』泰定公:字世安,壎公次子。生子二,挺祖、紳祖。挺祖生子二,盛祥、盛禎。

  紳祖生子三,宗勝、宗玉、宗源。

  泰亨公:字世清,壎公三子。娶永明縣銅口主簿女某氏,卒葬上汶江。生子文林,林生子二,盛仁、盛德。

  泰貞公:字世正,壎公四子。撫紳祖為子。

  泰宇公:字世宙,壎公五子。生子二,文禧、神祖。文禧生子二,希哲、盛源。希哲生子續,盛源生子維,神祖生子盛彥。

VPS购买请点击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主机测评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