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不染是什么意思?
河南叶县位于古代“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塞,明清时期叶县由汉代昆阳、叶县、红阳、舞阳等合并而成,县令为同知衙五品官担任。因此,明代叶县县衙建制也明显高于其他县衙。大堂前的卷棚既是高级县令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今天也是我国古代县衙的孤品。 叶县县衙的楹联历来就吸引着来参观的各地游客,叶县清代同治六年以清廉著称的知县欧阳霖到任时曾题写这样一幅楹联: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他在上任只初撰写此联悬于衙署大门,告诉全县子民,自己做为一县父母官其言行举止都在上天与百姓耳闻目睹之中。当百姓身陷灾难与困境时,自己也会首当其冲,与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这无疑消除了百姓的畏官意识,从而拉近了官民间的些许距离。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年代实属罕见。欧阳霖,江西彭泽人,博学多闻,在叶县任上,为官清正廉洁,广施教化,颇有政绩。在叶时还在卧羊山修葺了北宋叶县尉“黄(庭坚)文节祠”。该联今天由叶县籍著名书法家“云南一枝笔”冯国语先生重书,悬于县衙大门两侧。直至如今读来犹倍感亲切。
叶县县衙大堂前檐的一座卷棚,为清知县欧阳霖在同治年间所修建。卷棚源于庙宇的拜殿。也是县衙级别在形式上的反映,卷棚楹柱上今悬一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是的,做一名县令,百姓才是你的衣食父母,且勿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自己岂不也是百姓中一员!作为一县的父母官,并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情 ,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是为百姓谟福利,办实事啊!如果真正为百姓办实事而开罪上司,丢掉官职,那么也绝不是什么耻辱的事。地方治理的优劣,全系在地方官一人之身,责任重大。更应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卷棚梢间,还有一幅楹联:“山色壮金银,惟以不贪为宝;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不贪是为官的基本条件。告诫为官者,只要能做到公正无私,真正关爱百姓,善待万物,那么一县的草木山石都比金银都可贵。与百姓同心同德,才会有如江流中的巨石般任波浪汹涌,岿然不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形同长城固若金铴。卷棚这幅楹联其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体现了为官者要严于律己,亲民爱民的必要素质,更拉进了“官”、“民”间的距离。 走过卷棚,迎面大堂的门柱上楹联赫然入目:“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此联以县令审案时的口吻针对堂下涉案人而言,上联为县令秉公执法问案的宗旨和誓言,自述其会为民做主,主持公道,下联告戒涉案人要事实求是,如实招供,不然将天理不容。该联短短十四字,平白如话,却气势凌云,正气凛然。我想会令涉案人员望之生威。使隐瞒案情者不寒而栗。 大堂屏风两旁楹联是:“丹毫一点,乃吾民利害攸关,须念悖出必将悖入;白日三竿,即尔室公私毕照,莫谓知显不在知微。”“丹毫一点”本说为官者朱笔批阅案件,这里当引申为官员的一举一动及其思考决定的过程上联时刻告戒为官者举止要审慎将百姓利害牢记心头,如果做出任何有违事实情况的错误决定,将会得到相应的报应。下联讲苍天在上为官者要在青天白日下,做事无论公私,都要光明正大即使在室内暗箱操作,也难逃脱上苍的法眼真相终究会水落石出。不要侥幸以为别人能够看到的都冠冕堂皇,而背后那些卑劣手段,虐民行径,无论细若秋毫,也将会真相大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纸终难包火,这无疑是对官场黑道以无情的揭露和鞭笞与悬额“明镜高悬”正反相衬,发人深省。 大堂后的宅门上楹联对大堂楹联做了更进一层延伸和补充:“受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事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宅门并非县令住宅之门,而是通向二堂三堂的屏障门道。为幕僚办公之处,也是官吏问案中途聚集商议案情之地。这是有禁卒把守,闲杂人员不能随意进出。这里也经常有门人利用职务之便受授贿赂,刁难并勒索来人。这就是当时的“走门子”或走“走便门”。 该联正是深刻尖锐地揭露抨击了这一陋习。嘲弄地告戒门子及幕僚们你们接受别人半分钱的贿赂,那么你们的人格就低贱到连半文钱都不值的地步了。假公济私受贿勒索会被百姓痛恨入骨的。而下联有接下来督促衙署幕僚们要认真办事,明辨秋毫,一丝不苟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才无愧于心,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衣食父母,黎民百姓。
二堂上还有于右任先生手书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大字草书,笔墨凝重,神完气足。 三堂楹联:“一尘不染,邪恶永退;两袖清风,正气长存。” 思补斋楹联:“ 孔子乃至圣先师,每日犹洁身三自省; 吾侪本无名后学,时刻须补过多反思。”此联切题而通俗易懂,悬挂于衙署内,无疑对县令,幕僚及其小吏们时刻都有警示作用,也从思想上熏陶着他们,使其时刻自省,触目而警心。 今天,明代叶县修葺后,增加了一些旅游建筑,补充了楹联,悬挂于各景点,但较以上楹联,其格调则自然轻松,如知县宅楹联:“花木清香庭院静;诗书雅趣画堂幽。”后花园凉亭联:“小有清闲,抱琴怀古;随其时地,修己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