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创建事件(Event)、事件监听器(EventListener)、事件发布(publishEvent)详解和相关demo

07-07 1449阅读

在Java中,你可以使用事件(Event)、事件监听器(EventListener)和事件发布(publishEvent)来实现事件驱动的编程模型。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它们的基本概念:

  1. 事件(Event):事件是在软件应用程序中发生的某种事情,可以是用户交互、系统状态变化等。事件通常用一个类来表示,这个类包含了描述事件的相关信息。例如,如果你正在构建一个图形用户界面(GUI)应用程序,那么鼠标点击、键盘输入等就可以作为事件。

  2. 事件发布(publishEvent):事件发布指的是在事件发生时通知所有注册的监听器,并调用相应的处理方法。事件发布者负责管理监听器的注册和通知。

  3. 事件监听器(EventListener):事件监听器是一个接口,包含了处理特定类型事件的方法。当事件发生时,监听器会被通知并调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在Java中,通常需要自定义事件监听器来处理自定义的事件类型。

Java 创建事件(Event)、事件监听器(EventListener)、事件发布(publishEvent)详解和相关demo

实现步骤 :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是 Spring Framework 中用于发布事件的接口。publishEvent 方法是其主要方法之一,用于发布事件给注册的监听器。当你调用 publishEvent 方法时,Spring 会将事件传递给所有注册的监听器,这些监听器可以在事件发生时执行特定的逻辑。

通常,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使用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的 publishEvent 方法:

  1. 实现一个事件类,通常是继承自 Spring 的 ApplicationEvent 类。
  2. 在你的应用程序中注册一个或多个监听器,这些监听器会监听特定类型的事件。
  3. 当某个条件被满足时,创建该事件的实例,并通过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的 publishEvent 方法发布该事件。

这样,所有注册的监听器都将收到该事件,并且可以执行相应的逻辑。

 1、事件对象(Event)

事件对象是包含了事件相关信息的类,用于在事件源和事件监听器之间传递数据。必须继承ApplicationEvent。

package com.yan.project.even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pplicationEvent;
/**
 * @description: 事件对象(Event)
 *
 * @create: 2024-05-16 15:27
 **/
public class MyEvent extends ApplicationEvent {
    private EventVo eventVo;
    public MyEvent(Object source, EventVo eventVo) {
        super(source);
        this.eventVo = eventVo;
    }
    public EventVo getEventVo() {
        return eventVo;
    }
}

小技巧:

idea中可以点击如图小按钮,自动跳转至监听事件中。

Java 创建事件(Event)、事件监听器(EventListener)、事件发布(publishEvent)详解和相关demo

2、事件发布(publishEvent)

事件发布是指事件源对象发出事件的过程。使用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的publishEvent()方法。

package com.xxx.project.even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
 * @create: 2024-03-21 23:36
 **/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testEvent")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GetMapping("/test")
    public String testEvent() {
        EventVo eventVo = new EventVo();
        eventVo.setId("001");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publishEvent(new MyEvent(null, eventVo));
        return null;
    }
}

3、事件监听器(EventListener)

当相应的事件被发布时,这些方法会被触发执行,处理事件相关的逻辑。使用 @EventListener 注解或者 @TransactionalEventListener

package com.xxx.project.even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mponen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ransaction.event.TransactionPhas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ransaction.event.TransactionalEventListener;
/**
 * @create: 2024-05-16 16:47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EventListener {
    // 在Spring框架中,@TransactionalEventListener 注解允许你定义在事务的不同阶段处理事件。
    // phase = TransactionPhase.AFTER_COMMIT 指定了事件监听器应该在事务提交后执行。
    @TransactionalEventListener(phase = TransactionPhase.AFTER_COMMIT)
    public void processEvent(MyEvent myEvent){
        EventVo eventVo = myEvent.getEventVo();
        String id = eventVo.getId();
        //  处理其他业务
        // TODO:
    }
}

在Spring框架中,@TransactionalEventListener 注解允许你定义在事务的不同阶段处理事件。phase = TransactionPhase.AFTER_COMMIT 指定了事件监听器应该在事务提交后执行。

一般的,事件发布或事件监听后处理逻辑应该都是异步不阻塞线程。可以在发布时间或者事件监听方法上面加上@Async注解

总结

监听器的作用在于允许你对应用程序中发生的事件做出响应,并执行相应的逻辑。使用 Spring 的事件机制,你可以将应用程序分解成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并允许这些部分之间以解耦的方式进行通信。

具体来说,对于上述示例中的监听器,其作用包括:

  1. 解耦:通过将事件发布和处理逻辑分离,使得应用程序的不同部分之间解耦。事件发布者不需要知道谁在监听事件,而监听器也不需要直接调用事件发布者的方法。这种解耦可以使得代码更加模块化和可维护。

  2. 扩展性:当你需要在应用程序的不同部分之间引入新的交互或逻辑时,可以轻松地添加新的事件和监听器,而不会影响现有的代码。这种扩展性使得你可以更容易地修改和扩展应用程序。

  3. 异步处理:Spring 的事件机制支持异步处理事件,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事件发生时选择立即执行监听器中的逻辑,或者将其放入队列中以便稍后执行。这在需要处理大量事件或执行长时间运行操作时特别有用,因为它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响应性能。

  4. 通用性:通过定义自己的事件类型和监听器,你可以实现各种自定义的业务逻辑。这使得你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定义特定的事件,并编写特定的监听器来处理这些事件,从而实现更精细的控制和功能。

总的来说,整个调用过程是一个松耦合的事件驱动模型。业务部分和事件监听器之间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监听器则通过事件类型感知并响应事件,实现了对象之间的解耦。这种模式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可扩展,并能更容易地实现事件驱动的业务逻辑。使得代码更具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VPS购买请点击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主机测评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